7 月 27 日,川普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佈達成一項歐盟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協定,將大部分進入美國的歐洲產品關稅稅率設定為 15%。這看似避免了最壞的局面,實則是一場不平衡的妥協,它進一步削弱了歐洲的競爭力。
根據該協定,約 70% 的歐盟對美出口商品將面臨 15% 的關稅。雖然這比川普最初威脅的 30% 關稅要低,但仍遠高於 2024 年的 1.2%。歐盟還承諾在三年內向美國投資 6000 億美元,並購買價值 7500 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這些承諾能否兌現,目前還存在很大的疑問。
相比之下,歐盟的待遇還算不錯
儘管協議對歐盟並不完全有利,但它相較於其他國家,仍然佔據相對有利的地位。目前,只有英國獲得了比歐盟更優厚的待遇。而日本、印尼、菲律賓和越南分別面臨 15%、19%、19% 和 20% 的關稅。至於加拿大、墨西哥、韓國和巴西等沒有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川普威脅要徵收 25% 到 50% 的關稅。
這種美國交易夥伴的等級劃分,充分體現了川普政府奉行的雙邊談判策略,它更注重雙邊權力博弈,而非多邊合作。
歐洲企業:步履維艱
這項協議對歐洲企業的影響,尤其在一些關鍵行業,將是巨大的挑戰。歐洲鋼鐵行業依然面臨 50% 的高額關稅,而汽車、化工和機械行業則面臨 15% 的關稅。對於已經深受中國競爭影響的歐洲汽車行業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進一步壓縮了其在美國市場的發展空間。
自 1 月份以來,歐元兌美元升值 13%,進一步加劇了歐洲企業的價格競爭力劣勢,使得形勢更加嚴峻。要評估關稅的具體經濟影響,關鍵在於判斷:從歐洲出口商(及其供應商)到美國消費者,誰將最終承擔整個價值鏈中這部分新增的成本?美國聯準會地區銀行的最新調查顯示,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了因關稅上漲而導致的近 90% 額外成本。然而,對於一些容易被替代的產品,歐洲出口商受到的影響可能會更大。在鋼鐵、化工和汽車等行業,歐洲企業吸收關稅成本的能力已經接近極限。
無奈的妥協:歐洲內部的分歧
歐洲最終接受了這份不利的協議,原因在於它避免了最壞的局面,並為貿易關係帶來了一定的穩定性。但這背後也反映了歐洲內部存在的分歧。德國、義大利、愛爾蘭等出口大國以及一些東歐國家,由於擔憂地緣政治風險,更傾向於迅速達成妥協,避免進一步的衝突升級。
歐盟最終保住了其在主要非歐洲市場(占其出口總額的 20%,不包括歐盟內部貿易)的份額,但這卻是以犧牲自身競爭力為代價的。而且,歐盟還做出了巨額的財政承諾,其履行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甚至根本無法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