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投票通过自2035年起禁售内燃油车,目标是205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电动车转型对欧洲汽车业产生冲击,该行业目前落后于中国。为此,欧盟对中国车辆征收关税。现在,欧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保持其领先的汽车制造业地位。
电车对欧洲汽车产业的重大变革
自2035年起禁售新内燃油车,是欧盟气候战略的一大进展,鉴于欧洲乘用车占总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的15%。然而,这一禁令的成功并无保证,因为这取决于汽车制造商向100%电车(电池电动车,BEV)的转型,以及是否能发展出足够的基础设施来鼓励欧洲用户购买。
欧洲汽车产业占欧盟GDP的7%,是欧洲最后的工业堡垒之一。因此,欧洲在实现其气候目标之外,能否自行生产电车(EV),是一个重大的经济挑战。尽管电动车销售有所增长,但欧洲的销售量仍不足以达到2035年100%电车的目标。2035年后唯一允许销售的电车型——电池电动车(BEV),截至2024年中期仅占总汽车销售量的12.5%,远低于混合动力车(HEV)和内燃机车。而且,目前的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价格往往远低于欧洲制造商的中国电车进口。
欧盟难以实现自身目标
中国进口车辆的比例显示出欧盟在电车生产方面实现其雄心所面临的困难。工业产能不足,尤其是采矿和电池生产方面,是主要障碍。尽管近期有一些采矿项目,但仅能满足关键材料需求的一小部分。
尽管欧洲电池联盟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筹集30亿欧元,但仅3%的电池供应链投资已经到位。同样,充电基础设施也严重不足,尽管2024年新增了22万个充电点,但到2030年安装350万个充电点的目标仍遥不可及。
采用电车的最后一个障碍是成本问题。虽然几个欧盟国家提供补贴,但补贴并不统一,也无法完全弥补电车与内燃机车和混合动力车之间的价格差距。
中国成为焦点
欧洲的困境凸显了中国在该行业的迅速崛起。中国政府的工业战略在巨额补贴的支持下,使其国内巨头如比亚迪(BYD)和宁德时代(CATL)在全球市场价值链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采矿到汽车制造。2009年至2023年间,中国政府在电车行业的投资超过2310亿美元,此外还向电池制造商和锂等重要原材料生产商提供了补贴。
因此,到了2023年,比亚迪的汽车销量已超过特斯拉,而宁德时代占全球电池产量的40%。
欧盟面临战略困境
来自中国的竞争给欧盟带来了战略困境:如何在实现2035年气候目标的同时,保护就业和汽车产业?
10月4日,欧盟投票决定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电动)车辆的进口关税,这对欧洲而言是一个警钟。但这还不够。征收的关税附加费太低,无法阻止中国电车出口到欧洲。从中期来看,这可能反而会促使这些制造商进一步降低其本已极具竞争力的生产成本,以保持其在欧洲市场上的高额利润。
欧盟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大力投资于其电车价值链和充电基础设施,同时吸引外国投资,特别是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投资,以增加其国内电车生产能力。比亚迪已经开始在匈牙利建设其首家工厂。
在当前的地缘经济背景下,欧盟是否拥有足够的谈判筹码来应对国内的工业挑战以及来自中国的强大竞争,仍然值得怀疑。